大学课堂里的知识,到底能不能直接变成乡间田野里的成果?在很多人眼里,高校与农村之间似乎隔着一条不小的距离,但事实正在悄然改变。越来越多的大学师生不仅在课堂里钻研理论,也走向田间地头,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化作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变化。南京审计大学就是这样一个鲜明的例子,它让“学术”和“实践”真正融合在一起。
两年前,南审教师林旻以省派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来到灌云县下车镇茆庄村。初到村里,他发现村庄发展面临两个突出问题:产业单一、基础设施不足。于是,他与村“两委”干部带头调研,邀请农业专家实地指导,提出“绿色有机”的发展理念,启动了千亩稻麦示范田项目。这个项目不仅提升了土地流转效率和粮食产能,还带动了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打造——“下车味稻”和“茆庄辣椒酱”相继走向市场。村民的直观感受是收入有了增长,村集体的收益也在稳步提升,实现了“富民”与“兴村”的双赢。
当然,乡村发展不仅是产业兴旺,还涉及民生改善。茆庄村村民长期面临出行不便的问题,去204国道要绕很远的路。林旻向南京审计大学和省慈善总会申请了28万元资金,修建了一条1.6公里长的硬化道路,并安装了300盏路灯。新路建好后,村民去国道的路程缩短了整整5公里。为了让这条新路更有意义,他特意将其命名为“润泽路”,取自南京审计大学校园里风景秀丽的润泽湖。村民说,这条路不仅是出行的捷径,更是南审力量延伸到乡村的象征。
展开剩余59%这些变化不仅是“数字”,而是真实改善了村民的生活:从道路通畅到夜晚有灯光照亮,从稻田丰收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近190万元,每一项成果都在悄然改变村庄的日常。乡亲们从“住有所居”逐步过渡到“住有宜居”,这背后是南审师生真金白银的努力。
如果只停留在村庄层面,这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帮扶故事。但南审的独特之处在于,它把这种“服务社会”的实践与自身的学科优势紧密结合。作为国内唯一以“审计”命名的大学,南审以财经、审计、治理为特色,而这些正好能在乡村建设、资金使用、项目管理中发挥作用。而南审也切实地做出了行动,每年派出血学生团队进行社会实践,从种植、采收、售卖全流程参与,换句话说,这不仅是一次帮扶,更是一次课堂之外的“案例教学”。学生和教师在真实的项目中检验所学,培养的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。这种结合,比单纯的课本知识更具生命力。
学校并不是做一件事就完结,而是持续投入,真正把帮扶当成长期责任。这种稳定性,对一所大学而言,反映了育人理念:教育不是一锤子买卖,而是要把“责任”和“担当”内化为一种常态。南京审计大学的魅力就在这里。它没有选择传统意义上的“大水漫灌”,而是把有限的资源精准投向需要的地方,同时把“大学之道”延伸到社会基层。这背后,其实是一种对人才培养方式的再定义——不仅要培养懂财务、懂管理的人才,更要培养懂社会、懂责任的人才。
很多学校都在谈“服务社会”,但南审的特别之处在于,它的案例足够具体、足够接地气——从千亩稻麦田到润泽路,从村容村貌的改变到村集体收入的增长,都是一张张可以触摸的成绩单。在小编看来,大学不是孤立的象牙塔,而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“能量源”。南京审计大学用润泽湖的名字去点亮茆庄村的“润泽路”,这既是一种象征,也是一种承诺。它告诉我们,教育的意义不只是培养个人的成功,更在于推动公共的进步。而这样的理念,正是南审最值得被看见的地方。
发布于:陕西省星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